评论

既非霸权,又非黑马,它凭啥成为谷圈新贵?

题图 / 防风铃
下一个赶到谷圈战场的是……

《防风铃》(又名《防风少年》),一部未被国内平台正式引进的四月新番,目前得到了Bangumi 5.7分、豆瓣7.0分的成绩。

单看国内评分,似乎作品平平无奇,爱好者间的讨论度也无法与当季少女乐队相比,但若将评价标准放到衍生品领域,该作的谷圈却隐隐有烫起来的趋势。国内二手平台,《防风铃》热门角色的吧唧价格涨至三位数,单价超200元的Look up手办在某宝代购大店进入了“月销量TOP3”的行列。

日本本土,《防风铃》具备的IP潜力依然无法忽视。不仅成为Oricon系列漫画销量5月月榜排名第三,仅次于《王者天下》《蓝色监狱》,整个6月官方每周都要更新好几次的出谷、联动消息。

你会发现很难用一个词语来定义《防风铃》的表现,说它“热门”,作品口碑未到出圈黑马的程度,又绝非“冷门”,它明显肩负了商业期望。只能说,《防风铃》证明日本动漫IP作品到消费链路已经打通,促使漫画读者、动画观众完成消费转化的“角色塑造”,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阳间”热血番里选心动角色,像呼吸一样简单

《防风铃》改编自二位悟创作、讲谈社App“Magazine Pocket”上连载的同名漫画,CloverWorks的动画制作稳定发挥,努力呈现了原作亮点。

其实作品剧情非常简单,少年樱遥的目标是站上打架战力顶峰,于是来到以“不良”闻名的风铃高中,发现这里已经变成守护街区的团体。表面上《防风铃》是“不良少年”题材,角色们的不良或许也就只体现在“不学习”上,他们用战斗维护日常治安,还帮助老幼、处理街道涂鸦,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孩子。

除了“战斗爽”式的热血番框架,大量角色的萌点、嗑点几乎直接端到眼前。

《防风铃》擅长的反差萌、动物塑,都是绝佳的人物塑造手法,如男主樱遥初登场就让人迅速知晓,他战力不低、容易“炸毛”,可是被夸又会害羞脸红,就像一只黑白配色、异瞳的傲娇奶牛猫。

随着主角进入学校,会遇见更多有个性的角色,常面带笑容的苏枋隼飞神秘和战力兼具,冷脸长发酷哥杉下京太郎居然带有“迷弟”属性,防风铃的“顶点”梅宫一会认真研究种菜……曾经被他人伤害过的樱遥,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得到治愈,也就注定作品角色之间的关系基调是温暖的。个性标签够鲜明,人际关系够良好,一次性满足“单推人”“CP向”“CB向”等不同内容偏好。

在剧情与角色的取舍下,《防风铃》明显向后者倾斜更多心力,此番定位也要求创作者与消费者做出相应选择。

漫画原作者二位悟曾在公式书里提到,一开始确定的创作方向就是“帅哥云集”和“运动题材(打架也是运动)”,漫画开篇樱遥登场被编辑打回反复修改二十多次,可见快节奏时代下对漫画作品开局人物塑造要求越发严格。目前漫画更新至一百多话,只要作者精神状态稳定,不突然转向追求深刻内核、涉及战斗致死类“发刀”,就能一直处在正能量男高打架日常的安全区,聚焦角色个人魅力与关系互动。

内容反过来会筛选粉丝,粉丝们会因《防风铃》是“谁都不用领便当”的“阳间剧情”感到欣慰,为了喜欢的角色,愿意忍受它的中二,以及部分剧情逻辑、人物行为动机的缺失。大家不计较为什么当地治安要高中生守护,不探讨为何“打架是对话、拳头是语言”,纯粹享受战斗的燃,共情可爱角色的喜怒哀乐。

《防风铃》的优劣势都很突出,这不妨碍它成为连载平台人气排行榜常客。动画化后,角色与IP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女性向网站nijimen编辑部票选出的2024年【春季动画最推荐的角色】榜单前八,有3位出自《防风铃》。

加上日本动漫产业成熟,角色吸引二创的同时还能扛起衍生大旗,“先卖角色再卖谷”的商业化路径,《防风铃》走得很是顺畅。

角色经济进入下一阶段

《防风铃》单六月开始预售的谷子系列就不下十几种,额外还有涩谷快闪、作品展会,以及711、MARION可丽饼联动等。代购表示动画化后日谷难抢,粉丝则烦恼想吃的谷太多、二手商品溢价以及黄牛的涌入。

代购视角,图源小红书用户“东大学姐拉铁”

黄牛抢夺整理券事件,图源微博用户“冷门队长”

“防风铃 谷子”相关讨论帖子下方,甚至聚集了不少“讲谈社受害者”,《东京复仇者》的粉丝安慰说习惯就好,《蓝色监狱》粉丝表示《防风铃》出谷频率还没到极限。讲谈社的这三部作品各自拥有无可替代的高辨识度角色,他们从身形容貌到性格特征,都在互联网传播和商业衍生层面发挥作用。

就拿国内线下谷店大都会涉及的“必需品”《蓝色监狱》来说,其漫画的吸引力,一方面是源于将足球运动的竞技魅力放大,另一方面,则是在角色塑造与关系的描绘上下足功夫,改编动画让IP面向了更多观众。

负责作画的野村优介曾表示由于题材原因无法为角色添加额外装饰,便特别注意通过发型、脸型、眼睛、眉毛等细节区分角色。原作金城宗幸在采访里谈及剧场版时直言:“看点是凪和玲王的关系性。朋友、队友、恋人、家族等等,我认为读者可以将自身熟悉的人际关系替换成这两人。”

图源微博用户“YUKISAKURA-”

因此《蓝色监狱》聚集了大量不同喜好的粉丝,他们对角色的喜爱程度,从官方衍生品推出频率亦能印证。《蓝色监狱》曾做到“天天都有新谷”,即便动画季与季间隔的两年时间里,周边上新也相当积极。国内粉丝纷纷化身“吃谷人”,活跃在直播、短视频、社交平台。

以至于一些国内的动漫爱好者没怎么听说“《蓝色监狱》动画、漫画在国内大爆出圈”,它却已经成为了全国谷店霸主之一。《防风铃》与其有着相似之处,不少人猜测讲谈社试图借此打造“下一个蓝锁”。

日本动漫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对商业化道路的持续探索。然而到现在,传统“了解剧情-记住角色-开发衍生品”的历程似乎发生了变化。角色与衍生商品重要度提升,关联越发紧密。

图源日本动画协会《动画产业报告2023》

作品可以主动面向不同受众,寻找并放入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要素。正如十几年前后宫类作品红极一时、如今百合贴贴有“样板戏”,自然也存在女性读者观众感到受用的要素,青春群像含量拉满的热血少年番、运动番,有能力聚集众多女性粉丝。

女性向来是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漫画对“吸引女粉”的尝试便已开始。辨识度高的角色提供了情感投射的窗口,那些人物众多、画风独特、个性丰富的作品,角色让人念念不忘。而今互联网的发达,让动漫角色的情感价值更易显现,附带而生的社交、分享的快乐,同样令人沉迷。

↑对角色的情感胜于内容

加上文娱作品“人设”和“剧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创意、又要完美呈现难度升级,将角色优势放大未尝不是商业IP的稳妥发展路线。毕竟剧情偏好众口难调,粉丝对角色的爱意与消费欲望却能达成一致。

从角色与衍生商品的深度绑定中尝到甜头的,不只讲谈社。常青IP如小学馆的《名侦探柯南》,现在剧场版定位的变化、谷子的种类繁多,不断深化粉丝与角色的联结。新作方面,集英社的《坂本日常》、秋田书店的《桃源暗鬼》等都已宣布动画化,尚且在漫画阶段,各自“谷圈”已成独有生态,陆续为作品推广贡献力量。

反正笔者被《极乐街》画风、《坂本日常》分镜硬控的时候,购入周边的念头就不自觉地占领了大脑。不知未来日本动漫的角色经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可以预见今后的IP大战,“决战谷圈之巅”将是不可避免的一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