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破100亿票房!导演饺子的父母做对了什么?

蛇年新篇

大家好呀!我是简宁。

《哪吒2》票房已经破100亿了,进入了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三,登顶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刷新了中国影史最高票房记录!

谁能想到,这部燃爆了的国漫,背后的导演饺子,竟然曾经是个被亲戚朋友嘲笑的“啃老族”?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饺子导演的故事,看看他的爸妈到底做对了什么,能让一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儿子,最终逆袭成百亿票房大导演!

01“啃老”3年,他的人生比电影还燃!

饺子,真名叫杨宇,是个80后,出生在四川泸州一个医生家庭。

从小,他就爱画画,天天做梦都想当漫画家。可那个年代,画漫画能有啥出息?听话的饺子,高考还是乖乖选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想着以后当个医生,也算有个“铁饭碗”。

可命运偏偏不让他“安分”。大三那年,他偶然接触到了动画软件MAYA,一下子就陷进去了,就像哪吒被魔丸附体,再也出不来了!

为了做动画,饺子是真豁出去了。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但没多久就辞职回家,一头扎进动画世界。

这一宅,就是三年多!

没收入,没工作,全靠妈妈每月1000块的退休金养着,成了亲戚朋友眼中的“啃老族”、“不务正业者”。

15年前,饺子在一篇自述里还自嘲呢:“名牌医科大学毕业转行来搞动画,正经的工作辞职不干,一个人饿着肚子做短片,这人是不是有病啊?——所以我常说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嘛,一下就被看穿了,我真的有病耶!”

可谁能想到,2009年,他做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横空出世,拿了一堆大奖!饺子终于在动画圈有了点名气。

再后来,就是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火遍全国,票房破50亿!所有人都惊呆了!

从“啃老族”到百亿导演,饺子用实力证明: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坚持下去,你就是奇迹!

02饺子爸妈的“神操作”,普通爸妈也能学!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饺子是天才,普通人可学不来。

但我想说,饺子的成功,除了天赋和努力,更离不开他爸妈的教育方式。

在焦虑满天飞的今天,饺子爸妈的做法,简直是一股清流!

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呢?

(1)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给孩子“兜底”的勇气

电影里,李靖夫妇对哪吒的爱,那是没得说。

就算哪吒是魔丸转世,就算所有人都怕他、排斥他,李靖夫妇还是相信他、保护他。

哪怕这娃三天两头闯祸,把陈塘关搞得鸡飞狗跳,他们也没想过放弃。

在他们眼里,哪吒首先是他们的孩子,然后才是“魔童”。

而这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饺子的爸妈也做到了。

在饺子“啃老”的三年里,妈妈是他最大的支持者。

物质上,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全力支持;精神上,无条件信任。

面对亲戚朋友的质疑,饺子妈从来没动摇过。她相信自己的儿子,相信他不是在“瞎胡闹”,而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

饺子自己都说:“我自己处在当时我母亲的角色下,可能都做不到她这样。”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

蛇年新篇

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偏见,超越了功利算计,完全基于爱的信任!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无条件积极关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都无条件地接纳、尊重和支持,不以孩子的行为表现作为爱的条件。

这种爱,能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有勇气去探索、去试错、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爱,不是“我为了你好”,而是“我相信你”!

(2)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不靠谱”!

饺子爸妈虽然一开始反对他弃医从影,但最终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

他们没有逼他考公务员,没有逼他找“稳定工作”,而是默默支持他追逐梦想。

这一点,真的太难得了!

现在好多家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却唯独忽略了孩子的兴趣。

结果呢?孩子累,家长也累,最后还可能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空心人”。

当父母的,与其逼着孩子去学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的东西,不如花点心思,找到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和兴趣所在,然后给他提供支持和鼓励。

别怕孩子走弯路,谁的人生没走过弯路呢?

(3) 相信孩子:给孩子“做自己”的空间

饺子父母没有给饺子规划“完美人生”,而是选择相信孩子,放手让他自己去闯。

这种信任和放手,反而培养了饺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干预的教育方式,容易扼杀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反而是那些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选择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内在动机”。意思是说,一个人做某件事,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或奖励。

父母相信孩子,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让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饺子对动画的热爱,就是他的内在动机。这种热爱,在得到了支持之后,更能够让他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到底。

03AI时代,比“鸡娃”更重要的事

最近,AI发展得太快了,很多家长也更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时代所淘汰。

但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那些有创造力、有想法、能解决问题的人。而这些能力,恰恰是“鸡娃”教育最容易扼杀的。

想想看,一个从小就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塞满的孩子,哪还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发展自己的兴趣?

所以,与其“鸡娃”,不如把亲子关系处理好,多给他一些自由,让他去尝试、去探索、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别再拿自家娃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了,也别再逼着他去走那条“别人都说好”的路了。

相信你的孩子,给他足够的爱和支持,静静地等待他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吧!

教育的本质,不是安排,而是唤醒。你觉得呢?

蛇年新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