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哪吒2》,根植文化乃法宝

《哪吒2》,根植文化乃法宝

刘建民||河南

“是否每种胜利都值得歌颂?是否竭尽全力世界就不同?怎样呐喊能冲破绝望,怎样撕开命运的罗网,让这天地之间再无人阻挡……”,伴着悦耳动听的影片片尾歌曲声,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了电影院,但是心中还久久停留在这部奇幻动画电影的奇妙画面和宏大场景中。

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果然名不虚传,果然令人惊叹。与其说是这部影片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票房,还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征服了海内外观众。如果说,影片中太乙真人重塑了哪吒和敖丙的肉身,那么影片的创作团队则为我们重塑了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术特效等技术完美融合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动漫新的模式。在文化肌理的构建上,影片突破传统神话的符号堆砌,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与数字动画技术有机融合,混天绫的飘逸轨迹暗合书法笔意,太乙真人的法器设计借鉴三星堆青铜神树造型,这种古今对话的美学体系,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当风火轮在IMAX银幕上划出炫目轨迹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五千年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中国文化元素被巧妙的展示出来,比如在结界兽身上,我们可想到了三星堆的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像、商大青铜面具等等,从七色宝莲上,我们可以想到西汉错金博山炉,从天元鼎上,我们可以想到龙纹扁鼎和铜敦等,还有音乐、戏曲、功夫的中国特色等等,不一而足。

《哪吒2》是一部由饺子编剧并导演的奇幻动画电影,是《哪吒》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故事发生在天劫之后,哪吒和敖丙的灵魂虽然得以保留,但他们的肉身即将魂飞魄散。为了拯救他们,太乙真人决定使用七色宝莲为二人重塑肉身。然而,重塑肉身的过程充满了重重困难和挑战。申公豹放出了被囚禁的四龙王,导致东海龙王敖光等人形首次曝光,并表示要让陈塘关鸡犬不留。哪吒为了守护陈塘关,与四海龙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哪吒和敖丙的关系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灵珠魔丸同源设定引爆了双生羁绊,哪吒为了救敖丙,不惜闯入昆仑夺取琼浆。同时,申公豹家族的惊天反转,南极仙翁的黑化炼丹等情节,都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深度。

这部影片之所以火爆,我认为除了创作团队齐心协力、精心雕琢之外,就是影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大背景和主干依托来完成的。这部影片大获成功的关键词就是“天道酬勤”,正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的那样,《哪吒2》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打破了票房纪录,更在于它再次证明了“认真做事”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下了最笨的功夫,走了非走不可的远路,一路撑下去,迎来了黎明的喷薄日出。在蛇年春节喜气洋洋的传统节日氛围里,作为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当浓浓年味儿与非遗文化气息交织一起时,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的孩童闪动在人们面前,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小英雄。

《哪吒2》何以火爆?一言以蔽之,我认为主要是视觉特效和中国传统文化完美整合的产物,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植入,成为支撑这部动画影片的灵魂,构成了一道妙韵无穷的无形的美丽风景线,引人入胜,撼动心灵。该影片充分展现了东方美学,用中国的传统表演语言讲述中国的神话故事,融入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充分彰显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哪吒2》作为中国动画电影工业的里程碑式作品,其全球票房跻身影史前十的壮举,既印证了东方美学的当代生命力,更折射出中华文化对人性命题的深邃思考。影片以魔童哪吒为叙事载体,构建了神话外壳下关于善恶本质的哲学对话场域。

首先,该影片立足于中国神话故事,进行了创新式的深度的加工和创作,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在许多方面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诸如将无量仙翁列入反派,人物刻画体现了多元性、复杂性。影片中的无量仙翁角色刻画出人意料,他是“天命”坚定的维护者,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和个人野心,为了维护所谓阐教掌控的秩序,不惜栽赃龙族,制造混乱,将龙族和妖族投入到天元鼎,试图将罪名嫁祸龙族。正像片中所言:“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申公豹的刻画也和以往不同,具有双重的人格,即具有人性的一体两面。他没有背景,且出身低微,为了名列仙位,刻苦修炼,不遗余力,但仍被排挤在外,他总是在拼命地证明自己,渴望得到认可,但却一直不能如愿。一方面,他为了得以晋升,为虎作伥,跟着无量仙翁干了不少“脏活”,另一方面,面对家人,他又露出笑容可掬的一面,为了家人不惜进行最后一搏,面对杀戮,他独斗三龙,从他的身上可以隐约看到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的影子。尤为深刻的是影片对"标签暴力"的批判。当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认知始终困囿于"魔丸"标签时,影片实际上在叩问当代社会的认知困境:我们是否也在用世俗标准制造着新的“封神榜”?这种文化反思的锐度,使神话叙事获得了穿透时空的现代性价值。

其二,该影片是根植于文化基因的艺术表达,视觉奇特,特效震撼,不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完美融合在一起,而且还将艺术性和哲理性融为一体,从神话传说中寻找一种沟通仙界与人间、远古与现代的文化密码,给跋涉在人生路上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在影片的各类角色的命运起伏跌宕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生命活力的激荡。正如导演饺子所说的那样,生命有压迫,生命就会寻找出路,这可能就是生命意义的所在。哪吒的形象是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得到比较完善的建立的。哪吒的名字源自佛教护法神“‌那咤俱伐罗”,意为“可爱”。在佛教中,哪吒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儿子,具有为众生消除魔障、摧伏恶鬼的职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哪吒的形象和故事逐渐本土化,其名字也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哪吒的名字和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从一个一出生便满是戾气、顽劣调皮的魔童变成了一个拯救世人、不甘命运任人摆布、走出一条自己路的英雄,在他身上,我们感到一种励志的精神荡气回肠。在全球文化博弈的语境下,《哪吒2》的成功昭示着中国文化输出的新范式——不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搬运,而是以现代审美重构文化基因,用人性共情跨越文明鸿沟。但该片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市场对娱乐性的过度迎合导致影片陷入叙事失衡,低俗笑点与短视频烂梗的堆砌虽能制造即时笑料,却损害了作品的艺术品格。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勇于面对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勇于挑战困难,敢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尤其是在影片中,哪吒和敖丙带领龙族、妖族一齐凝心聚力撞破天元鼎的那一段特别震撼心灵,给人以深刻启迪。“我要将那混沌的世界翻个天,在山海间,踏碎那,风火烈焰,让所有谎言在尘世间灰飞烟灭,我要将伤与泪汇成力化作拳在顷刻间,击穿那,无尽的夜,让所有不屈的生命能书写自由诗篇……”,影片热度与日俱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和影片一道成为蛇年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图片/作者

作 家 简 介

刘建民,河南省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

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