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秘境行:重龙山摩崖禅影与万寿山奇峰传说

清晨的沱江泛着细碎银光,船城资中(Zizhong)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沿着青苔斑驳的石阶上行,指尖划过重龙山北崖(North Cliff)冰凉的石刻,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里,藏着唐宋文人观山望水的眼睛。记得当地向导老张说过,这里的每块石头都会讲故事——果不其然,转过山腰处的西昌山斗坊(XichangShandou Arch),"翠流雅韵,东泼浮白唤鱼来"的联句突然就活了。晨风裹着江水的腥咸,真好似有条银鲤要跃出楹联似的。

要说重龙山最勾人的,当属永庆寺(Yongqing Temple)后山门那副楹联。"参差秀木春秋异"这句,去年深秋来时可算见识了。寺前两株千年银杏,金黄的叶子落得满地都是,扫地的僧人却说不用扫,"让它们盖着石阶,香客踩着沙沙响,倒像是佛在说话"。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禅意,或许正是永庆寺香火绵延千年的秘密。穿过刻着"镜影远从天上落"的月洞门,放生池里游着几十尾红鲤,晨钟暮鼓声中,倒真分不清是泉水在响还是木鱼在吟。

重龙阁(Chonglong Pavilion)的晨雾最是妙绝。这座重建于隋唐遗址上的楼阁,飞檐挂着铜铃,风过时叮叮当当的。有次撞见当地画院的学生在阁前写生,宣纸上洇开的青绿山水,竟与"灵岩石窟罗千佛"的楹联暗合。顺着他们指点望去,峭壁上那些风化严重的摩崖造像,在晨光里显露出模糊的微笑——这些从盛唐笑到今天的佛陀,看过了多少船城烟雨?

要说最震撼的视觉冲击,还得数天池(Tianchi)观景台。赵遵律那句"剪长江万里波涛",初读时觉得夸张,等真站上千仞峰头才知古人诚不欺我。沱江在此拐出个凌厉的急弯,江水拍在石壁上激起的白沫,倒真像被仙人剪下的云絮。有意思的是,当地渔民至今保持着在渡口祭拜龙王的习俗,三牲供品旁总摆着新采的野山菊,说是"给龙王爷解闷的"。

转到重庆石柱万寿山(Wanshou Mountain),画风陡然峻峭起来。作为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这里"奇杰"辈出的传说比山间云雾还稠密。记得有次跟着采药人老李进山,他在悬崖边指着某处凹陷说:"瞧见没?那是当年秦良玉将军的箭垛。"细看石壁上确有蜂窝状的孔洞,不知是风雨侵蚀还是真有箭矢留下的痕迹。最绝的是山顶那株千年古松,虬枝舒展的姿态,活脱脱应了"寿民寿国"的联语,树皮上的裂纹都像写满符咒。

万寿山的云海堪称魔幻。有次宿在山腰客栈,凌晨被老板娘喊醒看日出。推开窗的瞬间,乳白色雾气正从山谷里往上涌,眨眼间就淹没了整片冷杉林。等太阳跃出地平线时,云海里突然浮出七座峰峦的倒影——当地人管这叫"七仙照镜",说是王母娘娘梳妆时打翻的铜镜所化。这般奇幻景象,倒给"奇山奇水"的评语添了三分仙气。

要说两地最相通的,还是那种将信仰刻进山水的执着。重龙山的摩崖造像(Cliff Carvings)历经千年风霜,眉眼间的慈悲却愈发清晰;万寿山悬崖上的悬棺群(Hanging Coffins),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仿佛逝者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这种生死与共的羁绊,或许正是巴蜀秘境最动人的地方。就像永庆寺老僧说的:"山不会老,老的是看山的人。"

暮色四合时,最适合去重龙山北崖看晚霞。落日把"红艳江天望紫阳"的刻字染成绛红色,江面上归航的渔船亮起星星点点的灯。有对老夫妇常在此处摆茶摊,他们的搪瓷缸上印着八十年代的重龙山风景——那些消失的亭台楼阁,竟在茶香氤氲中重新浮现。老爷子总爱念叨:"山是活着的,你看那石头缝里新冒的蕨草,指不定就是哪个古人转世呢。" (m.fruoshop.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